從台9丙線跨過木瓜溪前往鯉魚潭時,遠看鯉魚山的背脊果真像極了一尾活蹦亂跳的鮮魚,從氤氳的潭水中高高拱起。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步道健行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直線式的思考:先設法前往起點,健行到終點後,就跳上交通工具回家休息。不過到跑馬古道健行,最好在古道上往返一趟,才能在賞景之餘,還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生態之美。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庫拉庫是什麼意思啊?」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阿里山區的特富野社與達邦社,是鄒族現存的兩大社群之一。在鄒族世代流傳的神話中,相傳在上古時代,洪水淹沒了大地,鄒族的祖先因而遷居到玉山頂避難。等到大洪水退去後,天神才率領族人下山,並在特富野建立第一座「庫巴」(Kuba;男子會所)。族裡的長老還相信,那條通往玉山的特富野古道,就是天神率領鄒族祖先下山的路徑。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的火炎山下,黃色的油菜花正開得燦爛,陽光一照射,襯得多紅土的火炎山竟彷彿燃燒起來一般。這也是火炎山得名的由來,它也是苗栗縣三義鄉與苑裡鎮的分界。由於有了這座天然的阻隔,也因此過去苗栗山海地區的交易往來,都必須翻越火炎山。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阿里山南方的小村落里佳,前往鄒族的舊獵場亞那柵那路上,會經過一座名為「天籟」的瀑布。據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個要去打獵的鄒族人在這裡迷了路,天黑了,只好在瀑布附近打尖休息。沒想到夜裡忽然聽到山神說,要教他唱歌。「但是你要背向瀑布學,不然就會忘了。」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斯馬尼亞的首府霍巴特(Hobart)設立於1842年,是全澳洲僅次於雪梨(Sydney)的第二古城,也是窺探塔斯馬尼亞的一扇門窗。19世紀的移民靠著捕鯨、造船、輸出玉米和羊毛而致富。令人驚異的是,將近兩個世紀後,除了捕鯨業因時代進步而沒落外,以農牧為主的產業仍然是島嶼最主要的經濟脈動。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澳洲在殖民地時期,曾因為移民的無知和輕忽,在短短200年間造成澳洲本土許多物種滅絕的生態浩劫。由於有過這些慘痛的教訓,澳洲已經變成世上推動保育最力的幾個國家之一。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是比起澳洲大陸而言,塔斯馬尼亞保留更多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和傳統。由於地形的阻隔,島嶼西部是難以接近的蠻荒,想要品味塔斯馬尼亞的人文之美,重點得放在島嶼的東南半部。簡單的說,塔斯馬尼亞的歷史,是一頁英國人從南往北墾殖的發展史。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居住在北半球的旅人常常會有一種閱讀的慣性,就是攤開地圖便北上南下的閱讀起這個世界來。用這種北方觀點來看,那一座位在南半球的澳洲東南角下的綠色島嶼──塔斯馬尼亞(Tasmania),遙遠得似乎是掉落在世界的盡頭。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最近三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史上,嘉義的出現,並不晚於台南。而在現在的嘉義市區,還能同時感受到早期漢人屯墾、日治,以及國民政府遷台之後,三種不同時代的城市風格,同時揉合在同一個空間之中。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東南方的島嶼塔斯馬尼亞以自然保育而聞名於世,而它的首府霍巴特(Hobart),也是全澳洲僅次於雪梨的第二古城。

1803年,有一群英國人抵達塔斯馬尼亞,隔年便在島嶼東南角的德文河(Derwent River)建立據點,這時殖民地只有178個流犯、25個水手、15位婦女、21個小孩、13個移民和10位官員,以及這些人所搭建起來的帳棚。到了1842年,這裡正式被命名為霍巴特。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溪是山民的屏障與命脈。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