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爭取「更多空間」,幾乎是全世界每個地狹人稠的國家都必須面臨的棘手問題。在某種意味上,這也是現代設計的交通設施的重點之一:更大的空間象徵更大的數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明顯的重要性。

在既有土地不敷使用的情況下,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大阪關西機場人工島建造計畫。這項計畫在謹慎的氣候、地質、海洋生態等環境評估調查後正式動工,八年後,填海創造出來面積達1.7平方公里的人工島上,每天可容納十萬人次以上出入的新機場落成。

關西機場的屋頂用了八萬兩千條等重的輕鋼架編織成一道起伏的大波浪。這種流線式的外型,讓關西機場儼如一只在海邊等待著放上天的白色大風箏。在內部設計上,以白色為基調的機場顯得高大、寬敞又明亮。如大波浪般的屋頂其實是有功能上的考量的,據說此舉可以順勢化解海風對建築物內外的影響。

負責機場設計的,是以義大利著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為首的四組跨國建築設計團隊。對皮亞諾而言,這座浮在海上的機場,簡直是在精密的計算下,結合各種科技而完成的一件完美的構造。此外,以巴黎戴高樂機場新航廈讓人驚艷的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所設計的航站,讓旅客站上通道,就可以擁有較高的視野,能夠迅速確認自己的位置,更是功能上的貼心設計。

原始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