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貫行南北,見證著古埃及權力遞嬗,不論是神權還是政權,王國重心順著尼羅河南北移動,卻不曾離開過這道滾滾長流。

尼羅河雖然是由南往北流,但是它在古埃及法老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卻由北往南逐漸揭露的。由於埃及是如此地依賴尼羅河,多神信仰的埃及人,便創造出尼羅河神哈比(Hapi)來。

哈比神屬於從世界誕生時就存在的原初眾神之一,象徵尼羅河的豐饒之神。祂的形體是一個長著長頭髮的男性,但卻擁有女性的胸部和有如孕婦一般隆起的腹部;通常祂的手上會握著一條帶狀的東西以代表尼羅河。雌雄同體的哈比神,象徵著祂具有自我生產的神格。從這裡也不難看出來,尼羅河在古埃及人的心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誰掌握了生產,誰就擁有左右時局的力量;為了大權不致旁落,埃及的政教中心,儘管南北遷徙,但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尼羅河。


5,200年前的世界中心:孟斐斯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埃及在距今6,500年前,分成南、北兩族。北埃及所在的尼羅河三角洲,因為多蘆葦與蛇,因而以這兩樣為象徵;南埃及則以天空飛翔的老鷹象徵。長久的征戰之後,在距今5,200年前,南埃及的國王密那(Menes)打贏北方,首度統一埃及。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內,還展示著一塊黑色的石碑,上頭刻著密那藉著老鷹神的幫助,打贏北埃及的經過。這也是埃及歷史上最早的文件。


密那統一埃及後,決定從南方深入北埃及的範圍,並選在孟斐斯(Memphis,開羅南方24公里處)定都。密那修築尼羅河的堤壩,讓尼羅河繞過孟斐斯,又以白色的石灰岩築起城牆和宮殿;所以孟斐斯在古埃及文中,原意為有「白牆」的那個地方,而「住在最大的房子裡的人」,就是「法老」。

歷經30個王朝的法老時代,就從這個扼著尼羅河三角洲頂點、被白牆環繞的都城開始。如果當時古埃及文明是人類世界的頂點,那麼孟斐斯就是支撐這個頂點的重心了。在埃及以太陽神為主的多神信仰中,孟斐斯一直被視為宗教的首都,而繁盛了3,500年之久。然後就像忽然由沙漠捲起漫天的風沙一般,孟斐斯的聲息在歷史的長流中消失。如今只能從它還留有的一小段白牆,以及少數的建築遺跡,來推想它過去的偉大與繁華。

政權與神權的統一:底比斯

在法老時代的埃及,法老不但是國家的統治者,他同時也是宗教上地位最高的祭司。一般的人民只能在神殿衛城中,向牆上眾神的雕刻祈禱;神殿的祭司按照地位高低,階級愈高的愈能接近內殿;然而神殿最裡側供奉主神的神龕,只有法老才能夠進入舉行祭儀。

神祇的地位隨著祂所守護的城市而起落;古王國結束後,古埃及經過數十年的戰亂,才進入中王國時期。第11王朝決定遷都底比斯(Tebes),也就是現在埃及中部的路克索(Luxsor)。這裡原是非洲努比亞人(Nubian)世居之地;古埃及人在政治勢力順利往南拓展之後,把首都遷到地理上的中心。原來底比斯的主神阿蒙(Amun),便因為這個緣故,經過中王國、新王國1,000多年的經營,地位不但獲得提升,最後還和原始的太陽神拉(Ra)結合,而蛻變成新面貌的太陽神阿蒙拉(Amun- Ra)。

底比斯的卡納克神殿(Temples of Karnak),可說是神權與政權的極致展現。從第12王朝開始,歷代法老都會想辦法擴建這座主祀阿蒙拉的神殿:哈奇素女王(Hatshepsut)從亞斯旺運來的花崗岩方尖碑;由拉姆西斯二世(RamesesⅡ)完成、在6,000平方公尺裡立著134根巨大石柱的列柱大廳;還有其他神殿難以企及的8道塔門(pylon)。如果再加上阿蒙赫帖普一世(AmenhotepⅠ)從尼羅河挖掘水道,為阿蒙拉起造的夏宮路克索神殿(LuxsorTemple),整個底比斯就是一個矗立在尼羅河東岸的神殿城。

埃及國土最南端:阿布辛貝

尼羅河也誌記著埃及國土拓展的方向。在拉姆西斯二世在位時,埃及的國土南端已經到達阿布辛貝(Abu Simbel),直到今天,阿布辛貝仍是埃及最南方的城鎮,再往南50公里,便到達蘇丹國境。

拉姆西斯二世是歷代法老中,神格化最徹底的一個。他在阿布辛貝為自己和愛妃娜芙泰莉,各興建了一座神殿。從岩山中開鑿的拉姆西斯二世巨型石像,與老鷹神、太陽神、黑暗之神巍然並立。埃及的國力隨著尼羅河伸展到這極南之地,意義不言可喻。

據說當初神殿蓋好時,每年春分和秋分時,太陽光會射進面朝東方的神殿內,經過列柱長廊,直直地照進神龕內長達15分鐘。為什麼是春分和秋分?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拉姆西斯二世在10月21日秋分的時候出生,在2月21日春分的時候登基。不過這兩座神殿後來因為被亞斯旺水壩後方集水區淹沒的緣故,在1960年代被編號後切割,再移到原址上方60公尺處重建。不過現代科技顯然仍有不足之處,雖然現在太陽光還是會照進神龕,可是日期變成2月22日和10月22日,時間也只能持續10分鐘不到了。

史上首部旅遊指南:希羅多德《歷史》

古埃及文明留下的巨大金字塔、神殿、人面獅身像,甚至是木乃伊,在在都讓現代人感到新奇與不解。雖然硬體建築都還存在,不過由於古埃及文失傳,和埃及歷史上曾被諸多異族統治過的緣故,都讓現代人想要追溯古埃及原貌感到困難重重。

不過在西元前5世紀時,希臘人希羅多德曾經到訪埃及,並把這段期間的見聞,記錄在他的數十萬字的著作《歷史》的第二卷中。「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除了開啟後代歷史學的先河外,後來也有人因為他遊歷甚廣而稱他為「旅行家之父」。

在希羅多德遊歷埃及的期間,盛極一時的王國已經結束,許多法老時代的事蹟,就以祭司口耳相傳的方式留下來,難免有些矛盾。不過希羅多德筆下的古埃及人民生活,例如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以及吃飯、穿衣等日常生活的細節,都相當有趣。

儘管《歷史》中記載了不少荒誕的傳說,並因此受到後來不少歷史學者質疑,認為它是希羅多德虛構的故事;但是其中有許多希羅多德親自調查所得到的記述,陸續得到發掘和證實。在市面上許多介紹埃及的旅遊書中,希羅多德以第一手資料寫成的《歷史》說得上是最早的版本哦。

法老名字 編號無關世代

古埃及文明為什麼會一夕間中斷,至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在經過考古學者的努力下,失傳的古埃及文總算被解讀出來。但是早在古埃及文被解讀成功前,考古學者就已經發現不少法老的遺跡,於是只好就手邊得到的資料加以編號。

現在考古學家證明,古埃及的法老全名由5個部分組成:「出生時被取的名字、登基時的封號、太陽神之子某某某、南北埃及的統治者某某某、老鷹神的代表某某某」。

以3,500年前在位的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為例,他在全埃及各地建造和樹立自己的雕像,並在雕像身上、背上、腰帶上,甚至是腳底,都刻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他的雕像被後代毀去甚多,名字也被磨平。後來考古學家找出他5個名字中間那個「太陽神之子」的部分叫「拉姆西斯」。但是同時被找到中間名字叫「拉姆西斯」的法老有好幾個,因此考古學家只好按年代先後加以編號。所以拉姆西斯二世不是拉姆西斯三世的父親,至於圖特穆斯一世、二世、三世正好是祖孫三代,表示這些考古學家的運氣真是好極了。

原始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