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死海,地球表面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但太陽卻從來不吝惜在這裡施展威力。時間是一九四七年,牧羊少年另一個趕羊的日子。這一天還是熱,應該也跟四千年前,上帝在九十九歲的亞伯拉罕面前現身,許諾他還能生小孩的那一天一樣熱吧?

牧羊少年用手遮在額前四下張望,這裡乾燥得好像連空氣都快要裂開來,更別提那些好似張開大嘴要水喝的嶙峋山地了。到處亮晃晃的,什麼都沒有,這下子他可以確定那頭羊真的不見了。才不過一眨眼,會跑哪兒去呢?少年瞇著眼到處找,抬頭望見山壁上有片陰影,他想著:「是山洞嗎?或許羊躲進去了也說不定。」

少年邊想邊往上爬,那山洞的洞口小了點,少年貼近去聽,裡頭除了「咻咻」的風聲,好像還有小羊低低的嗚咽。他順勢在地上摸了幾顆小石子往洞裡丟,石子彈了好幾下,沒聽到小羊咩咩叫,倒好像打到什麼堅硬的器物,發出清脆的「喀嗒」聲。少年趕緊趴下來看,眼前出現的景象不禁讓他睜大了雙眼;幽黯的山洞裡比想像中開闊,像是被誰遺忘的居所一般,角落裡還擺著好幾個陶甕。

發現陶甕的這段過程,本身就已充滿戲劇性;然而陶甕不僅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骨董,裡頭裝的東西,更讓全世界一同睜大眼睛。陶甕裡已經殘破的羊皮卷上頭,以古希伯來文抄寫著的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的經文,以及抄寫這些經文的艾瑟尼(Essenes)教派的生活作息。由於是在死海附近發現的,這些抄本便被稱作「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
死海古卷出土後,經過天主教廷和多位聖經考古學者的鑑定、修復、調查、翻譯後,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中永久保存,並從1965年起公開展示。

與以色列國會大廈遙遙相望的以色列博物館,除了以死海古卷這項鎮館之寶為主的考古文物,在近代、當代藝術品的館藏方面也頗受重視。由於社會風氣十分現代開放的以色列,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因此博物館不但為兒童成立專有展館,青少年藝術推廣計畫也相當活潑和可觀。

走進陶甕裡

以色列博物館為死海古卷特地興建的別館,建築物本身也跟經卷一樣充滿喻意。

當初負責設計這座別館的是巴托斯(A.Bartos)和季斯勒(F. Kiesler)兩位美籍猶太裔建築師。展示死海古卷的展場,就以當初存放這些羊皮卷的陶甕來設計;這些陶甕呈修長的圓桶狀,最上方是白色圓頂露出地面。

圓頂的四周,被一座正方形的噴水池圍繞,水柱不斷地自四方向中心噴灑;在水池旁立著一座方形的黑牆。據說在死海古卷中,這些艾瑟尼苦修士把自己形容成「光明之子」,並且與敵對派系「黑暗之子」公然對抗。因此建築師便以白與圓、黑與方的對比,賦予建築物不同的意義。

陶甕般的別館內部是仿照昆蘭地區的洞穴設計,遊客得沿著螺旋狀的階梯下到展場中央。一縷天光自圓頂幽幽落下,照在有如羊皮卷軸的圓柱形展示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羊皮卷被完全攤開張掛起來,所有的遊客都會不斷地繞著圈想看清楚那些據說記載著神諭的古希伯來文。為了保護羊皮卷,展場內部的燈光特地弄得十分昏暗,對異鄉人和異教徒而言,神諭則如斑駁的古希伯來文般,難以辨認。

古卷小檔案

死海古卷是一批古代的手抄文稿。最早在西元1947年,由一個牧童在死海西北方的昆蘭地區(Khirbet Qumran)一座洞穴裡發現的,此後10年間,這裡共有11座洞穴挖出了裝有古卷的陶甕。
古卷的年代約介於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一世紀,出土當時就已殘破不堪,後來靠著考古學家修復拼湊,才有今天的面貌。古卷主要是以羊皮紙製成,另外還有部分是紙莎草。寫在上頭的文字以希伯來文為主,但也有少數希臘文和耶穌的母語阿拉姆文(Aramaic)。出土的古卷中,最長的有8.148公尺,若包括頭尾,推測它至少應該有8.75公尺長。目前主要的8部經卷都存放在以色列博物館裡,其餘的則保存在耶路撒冷的洛克斐勒博物館(Rockefeller Museum)裡。

死海古卷中,有關《聖經》有關的記載特別受到重視。因為基督教發展至後期,各教派對於《舊約》的真實性產生很大的歧見。畢竟這本書幾千年來被不同的人抄了又抄,誰知道跟原始版本,也就是所謂的上帝親自說過的話語,相差多少呢?但是這批年代在西元前一世紀的文件,內容竟與現在通行的版本相去不遠。
這項發現讓人了解到,其實在西元一世紀前後,以耶路撒冷為根據地的猶太教,內部已經產生各種要求宗教改革的呼聲。而且並不是所有跟耶穌同時代的人都忙著迫害他,還有一批如艾瑟尼之類的苦行僧,乾脆避居死海旁的荒山野地裡靈修。因此死海古卷不僅對基督徒具有意義,在考古學研究上也是一大發現。


原始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