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的海權時代直到今日,正好掐在波斯灣出阿拉伯海咽喉的杜拜,在十九世紀以前,都還像是被封存在時間巨大的沙漏中,它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歷史相襯的重視。直到20世紀最後的30年間,覆蓋在杜拜上的沙塵才被迅速揚起,成為前往阿拉伯半島最佳的門戶。 

沙漠邊緣的珍珠港灣

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曾經說道:「這個世界上喜歡沙漠的只有兩種生物:一種是貝都因人,另一種就是上帝。」貝都因人,指的就是善於在沙漠放牧為生的阿拉伯人。雖然沙漠占去國土比例的絕大部分,但杜拜仍然算是十分幸運的。從南方安曼海岸延伸而來的哈查山脈阻擋了微量的水氣,在冬季匯聚到山腳下,在荒漠中湧出稀少和珍貴的水源,足以種植椰棗和放牧駱駝;而不遠的海岸邊上,由施達加半島(Shindaga)形成的杜拜灣,則是捕魚和採集天然珍珠的良好港灣。
 
時間的縱軸有如巨大的沙漏,連粗礪堅硬的砂子,在蚌殼裡經年累月層層分泌裹覆下,變成晶瑩潤澤的珍珠。採珠人採得的珍珠換來杜拜浮上世界舞台,同樣地,經過長久的飛沙掩埋,拭去灰塵以後的杜拜,也令人十分驚豔。 

除了生存的韌性外,阿拉伯民族還具有一種奇特的、精巧的心智,反應在純熟的煉鐵術、工藝和建築;他們同時也是傑出的商人。數百年來,沿著大陸邊緣航行的冒險家、商人和投機分子,往來於歐亞各擁奇珍的帝國之間,絡繹不絕的商桅帆船在杜拜停泊,卸下香料、黃金、波斯織毯,換走珍珠以及從1970年代以後發現的石油,杜拜作為商港的主客觀條件於焉成熟。

古老阿拉伯 現代化建設

現在,許多跨國企業都在杜拜設立據點,以便同時照管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市場。不僅是因為杜拜所占的地利之便,它具有包容力的社會也是吸引外國人前來的主因。由於國家富足以後,當地人大多擔任公職或企業管理以上階層,至於其他維持城市運作的人力則自國外引進。目前外籍人士占杜拜總人口2/3,不管是否分屬衝突對立的信仰或種族,在開放的杜拜中都得以和平共存。 

從香料織品黃金,到時尚名牌和高科技產品,杜拜的購物性格還在日益顯著。在每年數百萬美元的澆灌下,綠意盎然的杜拜儼然是沙漠中的翡翠;但這還不夠,就像為了千禧年興建的地標Burj Al Arab一般,杜拜正像一艘迎風待發的單桅帆船,除了現有的杜拜市區外,杜拜當局投入更大型的公共建設以帶動整個城市的開發:沿著海灘開發結合商業、貿易、教育、住宅、娛樂,和更多海水淡化處理廠的新市鎮,預計在2010年完成。在這項杜拜造市計畫完成後,屆時整個城市將有如散落在一大片綠地上的水晶,在周圍滾滾黃沙的襯托下更顯耀眼。

露天市集 百分百的阿拉伯

阿拉伯語中,稱露天市集為「souk」,長久以來,交易各種貨物和情報的市集,一直是阿拉伯社會重要的支撐。逛市集對了解阿拉伯文化是絕對必要的,傳統的商店喜歡把貨品滿滿的堆放在店門前、在貨物架上,在所有顧客眼睛能夠看見的地方,不管是香料、金飾,還是玻璃杯,從這點也不難想見這個民族對於富足的概念和喜愛。 

臨著杜拜灣的香料市集,據說也是這個區域最早的市集。香料店多集中在市集的東半部,其他的部分則販賣織品、廚具和玻璃器皿。這裡的香料店把咖哩、荳蔻、肉桂、茴香、番紅花……各用桶狀的大塑袋盛裝著,彷彿從店裡一直滿到門前來。所有的香料散發糅合在一起的濃烈香味,竟讓人有些難以分辨究竟被觸動的是嗅覺或味覺。為了配合觀光客的需要,許多店家出售配色繽紛的小罐裝香料;但如果客人上門大宗採買,老闆還會用大大的砝碼擱在天平上秤重,有趣極了。
 

從香料市集再往裡走,就是金飾市集。阿拉伯人對黃金的喜愛是有名的,數百家金飾店沿著木雕拱門的長廊兩端一字排開,間或有一些歧出的小巷讓陽光照進來。不過烈日在這裡算不上什麼,每家金飾店成堆成堆擺放的金項鍊、戒指、鐲子,才耀眼得讓人難以抗拒,難怪杜拜也被稱做「黃金之城」。除了當地流行的式樣,目前流行的設計師款式這裡也找得到,通常店家也接受客人訂做式樣,只不過要先談好價格。

在金市附近還有電子商品街,以及杜拜最大的生鮮市場。當地生產的牛、羊、駱駝肉,稱斤論兩地叫賣;蔬菜水果的種類則多到可以組成一個聯合國。由於宗教的緣故,回教婦女是不去買菜的,穿著白棉布長袍的男性早上開車上菜市場,在攤子上挑選肉類和蔬果,然後市場裡有專職運送人,用手推車把他們買好的食物專程送上車去。 

有意思的是,因為是海港,杜拜每天都有活魚供應。不過回教徒可不能自己宰魚,所以當顧客跟魚販買了魚後,會有專人把魚先送到市場裡專門負責處理魚的地方,宰殺清理完畢後才送回顧客車上。由於殺魚在當地被視為一種如同屠夫的特殊行業,市場內也只有這個區域禁止攝影。


環遊杜拜灣 歷史傳統一次看夠

要了解杜拜的歷史和傳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到杜拜灣去搭一趟渡船,渡船口就在香料市場前。杜拜灣是天然的海水入口,也是這個城市歷史的縮影,杜拜就是沿著海灣兩側發展,分為北邊的德爾拉(Deira)和南方的博杜拜(Bur Dubai)。 到現代還是有單桅帆船循著數百年前往來印度和東非的古航道,忙碌地在岸邊裝卸貨物。跟當地人一起搭乘七彩塗裝的動力舢舨,只要花五毛錢杜朗;船夫也提供一個小時的遊河行程,但是價錢就另議了。 

在杜拜灣內的艾法迪要塞(Fort Al Fahdi)興建於1977年,是杜拜最古老的建築。到1971年以前,這裡一直是杜拜酋長的皇宮所在,並且作為全城的防禦之用。1993年杜拜政府把這裡重新整修成杜拜博物館,除保留杜拜皇室的生活環境外,還拓建了地下室,以蠟像、多媒體和考古遺跡的展示來解說杜拜的歷史。同樣是防禦用途,哈塔要塞(Fort Hatta)要保護的,是比石油還要珍貴的水源。

從市區開車往南大約120公里的路程,可以到達Wadi Hatta。「Wadi」在阿拉伯語中是聚會所的意思,在崎嶇的山區冒出來的泉水,形成了這附近難得一見的綠,也形成了哈塔這個有兩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哈塔要塞就位在哈塔村口,兩處碉堡一高一低的捍衛著入山唯一的途徑。 現在在哈塔村外則興建了五星級的哈塔要塞飯店,以阿拉伯風格妝飾的連棟石屋,獨立性和隱密性極佳。飯店內遍植熱帶植物,除非是到了它特有的沙漠高爾夫球場去揮桿,發現沙坑的比例多得離奇外,不然很難讓人察覺自己身在沙漠之中。

一定要去衝砂!

新月般的沙丘綿延起伏,烈焰照射下的沙漠,一如橙黃色的大海沒有邊際。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了數千年的阿拉伯民族,生活也像細砂和大漠,同時具有極端細膩和粗獷兩種特質。直到現代,沙漠裡還是貝都因人趕著駱駝,過著傳統恣意的生活。但是單純地想看看沙漠的旅人大可不必那般辛苦,當地的旅行社或飯店多可以安排旅客前往沙漠。

行程通常會安排在下午,以避開正午的烈日,至於活動內容則兼顧傳統與現代。傳統的項目諸如在野地裡搭帳棚、升火烤肉,甚至還有黎巴嫩來的肚皮舞孃盛裝熱舞。至於抽起來呼嚕嚕的水菸斗裡裝著摻著蘋果的菸絲,和著夜涼吸起來,會有一種奇異的甜味。 

但這些是夜間的節目,下午是騎駱駝的時間。此外,由於大海與沙漠在許多方面驚人的類似,所以帶著滑板去「滑砂」或坐車「衝砂」,才是現代科技在沙漠中最奇特的趣味。

衝砂不能單獨行動,否則只有真主阿拉知道誰被砂海吞噬了。通常當地的旅行社會安排十幾輛車一起出發,每三到四輛一組。藝高膽大的司機駕著四輪傳動車,左手打方向盤、右手操縱排檔桿,視沙丘的方向軟硬隨時變動行進。每每車子奮力衝上柔軟的沙丘頂端,隨即從峰頂俯衝而下數十公尺,一路追逐落日而去。速度和墜落傳來對滅頂的驚懼,是衝砂最大的快感;然而更令人難忘的,是在這陣橫衝直撞後,你從車內解開安全帶,有些踉蹌地下了車,空曠的大地上染映著落入砂海前的夕照。說真的,這時候看著落日,絕對會讓人產生一股莫名其妙的感激。

原始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