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之於許多斗六人、雲林人,甚至是隔壁的彰化或嘉義人來說,郊山性質多於其他,而且因為上山路線單純──僅有一條主要鄉道蜿蜒貫穿:東上西下或是西上東下,很難迷路──過去是附近小鎮居民週末早起健行的熱門去處。

想當年唸初中的小貓在初二寒假必須參加的學校冬令活動,就是到華山國小去露營一週,實習童軍技能。彼時華山居民多為農家,相隔甚遠,最熱鬧的就是華山國小前到華山派出所前那段大概15公尺長的馬路,依稀記得有雜貨商店兩家。山上的農家當然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派出所前的紅色燈泡還是附近一帶入夜之後唯一的照明。白天看上去平凡無奇的山路,到了半夜的試膽活動就變得神秘難解起來,是讓貓敬畏山的起點。記得冬天那個時節因為是嘉南平原霧季,水氣若稍微重些,像華山這種高度的丘陵就不免下起稀疏的小雨。得自己動手扎營、橫柴舉灶的童子軍活動,經常都以泡水收場。不過前後期校友有機會聊起來華山那地方,還是個非常山林體驗的美好回憶。

如今全台灣的農業都紛紛投入轉型為觀光創意產業,不過在貓眼裡,看天吃飯的農民依然是第一級的被剝削者;好比真正移華山為咖啡山的,大多是挾龐大資金與know-how的外地人。滿山遍野的有如貓空茶藝館風格的咖啡館,掛上讓人不知所以然的雲南風情、歐洲地名,這與在地文化有何瓜葛?最多就是「有創意」罷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問包括貓在內的彰雲嘉不良中年會不會特地跑去華山喝咖啡,大概都會被報以「你頭殼歹去?」的表情。

撇開鄉愁變色不談,這幾年古坑咖啡最大的爭議首先在於「不是台灣原產咖啡豆」。其實華山加荷包山總面積才多大?一年總產量最多能有多少?其實在台灣,產品標識透明化是最近這幾年的努力,能夠糾出台灣咖啡不是台灣咖啡也是消費者意識高漲的一項重大成就。據我所知,當地已經有商家在相關產品外包裝上加注原產地了;但是在店內供應的呢?記得要主動詢問,而且要有不一定喝得到的心理準備。話說回來,消費者真的不要太一廂情願,這個世界上多的是你千里迢迢跑去,卻買到「Made in China」紀念品的尷尬時刻。

有朋友語帶責怪地問我為什麼當初報導中沒有提到台灣咖啡可能不是台灣咖啡的事實。說真的,貓有寫!貓有在寫,朋友有在看嗎?怕你又看漏了,這次搬家有幫你重新標上紅線了!

其二是華山之所以不能複製貓空經驗,是因為一、貓空一帶產茶也有飲茶文化,華山種咖啡歷史短(真的,最早開始種的是荷包山,附近另一座小丘陵)而且當地人沒有喝咖啡的文化;二、有兩條不同的山路可以上下、並在假日可以規畫僅能單向通車的貓空,在交通設施和腹地都略優於華山;三、貓空發展歷史較長,消費者普遍都對貓空比較熟悉,而且很多貓空茶藝館還是有賣咖啡,並且不難喝,那麼天氣比較熱的「南貓空」又不一定喝得到真正的台灣咖啡,有什麼吸引力?

前幾年第一屆古坑咖啡季的報導見報後,貓媽媽的朋友抓著報紙就開車南下直衝上華山,開了三、四個小時車子之後已累到無法專心在彎曲的山路間貨比三家。最後是坐在某家咖啡館露天竹木搭建的棚架下,以及秋 冬間透明度不佳的空氣裡,對著四周滿目黯綠的嘉南平原嘆氣。但是貓媽媽轉述時的重點還不只這樁──咖啡煮好端上來時,原本滿腔熱血的台北嬌客在喝了第一口霎時墮入五里冰窖──「這樣也要賣兩百多塊?好貴哦!」

商品能夠超出顧客期望時才會被稱為物超所值──這是貓目前正在上的一門課裡教授耳提面命的核心觀念。旅遊的商品其實是實際的產品與無形的服務兩種力量的結合,至於哪一樣會能讓商品提高附加價值並讓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就不用貓再贅言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