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旅行與建築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拿料理跟旅行有關的建築物作比較的話,我想,公車候車亭差不多可以算是蛋炒飯等級的吧。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香港這顆女王皇冠上的珍珠移轉回中國的時刻,從赤臘角地面上升起的白色玻璃鋼構新機場,毋寧是香港渴望脫去殖民地外衣,重新自我定位的最佳表徵。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爭取「更多空間」,幾乎是全世界每個地狹人稠的國家都必須面臨的棘手問題。在某種意味上,這也是現代設計的交通設施的重點之一:更大的空間象徵更大的數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明顯的重要性。

在既有土地不敷使用的情況下,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開始進行大阪關西機場人工島建造計畫。這項計畫在謹慎的氣候、地質、海洋生態等環境評估調查後正式動工,八年後,填海創造出來面積達1.7平方公里的人工島上,每天可容納十萬人次以上出入的新機場落成。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購物是旅行的起源之一。把甲地才有的東西運送到乙地去,如此直接的理由,就算在廿一世紀,也讓旅行變得絕對且必要。特別是在這個消費者取向猶如道德準則的年代,以巧思與質感在眾多日常耗材中脫穎而出的名牌精品,更是吸引各地的拜物教徒遷徙朝聖的重要原因。

同樣是旅行端點之一的建築,則已漸漸脫離了純粹的功能性設計,而提升為講究整體建築空間的藝術。這兩個同樣講求巧思與質感的領域,晚近有愈來愈緊密結合的趨勢。早先有川久保玲紐約雀兒喜分店,顧客得通過鋁箔隧道進入一個動線流暢、卻無法窺見全貌的商店,完全切中購物狂對意外驚喜的渴求。至於以「龍捲風」來讚譽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的三宅一生,則乾脆把蓋瑞一座兩層樓高、有如風捲殘雲的巨型鋼板雕塑,放進他在紐約哈德遜街119號的旗艦店內。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第三大城里昂(Lyon),在歷史上曾扮演著一個非重要的地位──它是絲路在西方的終點。商旅越過沙漠、高山、荒原、惡水,才能從遙遠的中國,運來比黃金還要珍貴的蠶繭,在這裡織成綢緞,為身著綾羅綢緞的王公貴冑錦上添花。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愈來愈多的建築師喜歡使用大量的玻璃建材,不僅是因為它質輕和易塑的特性;可透光的玻璃讓人們既可以看見物體原來的面貌,又不會直接觸碰和損傷它。這種似有似無的距離所帶來的安全感,讓玻璃在特別需要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場合,發揮不少功效。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與人類的關係,其實並不僅止於維持生命的必需而已,從生命一開始,水的包覆就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
沒有固定形狀的水也會讓有稜有角的水泥叢林變得柔軟,城市的風景變得生動。

ku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